當地時間8月29日,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一則裁定,給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潑了一盆冷水。以7比4的投票結果,法院明確認定特朗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的“普遍性關稅”越權違法。這一判決不僅沖擊美國國內政治權力平衡,更讓本就緊繃的國際貿易關系再添變數。

自執政以來,特朗普始終將“關稅”視為撬動貿易談判、保護國內產業的核心工具。除了針對鋼鐵、鋁等行業的定點關稅外,其借助《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推出的兩類“普遍性關稅”,曾讓多個貿易伙伴承壓:
以“打擊毒品走私”為名義,對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鄰國的進口商品加征最高25%關稅,覆蓋汽車零部件、農產品等多個品類;
2025年夏季起,對幾乎所有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歐盟、日本、韓國等)設立10%基準關稅,聲稱要“扭轉不公平貿易逆差”,并威脅根據國別差異進一步加碼。
這些政策一度讓美國進口商成本飆升,也引發多國通過WTO發起反制,全球貿易摩擦持續升級。
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判決書,直接戳中了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法律硬傷”,核心觀點集中在兩點:

法院明確指出,該法律的立法初衷是讓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采取“凍結資產、限制特定交易”等應急措施,而非建立常態化的“財政關稅體系”。“管理進口”與“普遍征稅”是兩回事,后者的權力憲法明確賦予國會,總統無權越界。

判決特別區分了政策邊界:特朗普依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實施的鋼鋁關稅、汽車關稅等“行業性定點措施”,因有明確法律授權,不在此次違法裁定范圍內。這意味著,法院并非全盤否定總統的貿易調控權,而是劃定了“權力紅線”。
面對裁定,特朗普的反應堪稱“暴怒”,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和公開講話表達不滿:

?稱判決是“美國經濟的災難”,指責法院“被黨派操控”,違背“保護美國利益”的初衷;
?強硬宣布“所有關稅仍將有效”,拒絕因判決暫停執行;
?明確表示將上訴至最高法院,要求推翻巡回上訴法院的裁定。
白宮隨后跟進聲明,強調關稅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的必要手段”,稱法院的判決“削弱了總統應對國際危機的能力”。顯然,特朗普不愿輕易放棄這一核心執政工具。
?
這場“關稅違法裁定”,本質上是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下的一次激烈碰撞:特朗普試圖通過擴大行政權推動貿易保護,而法院則在捍衛國會的憲法權力。

無論最高法院最終如何判決,有一點已成定局: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再也無法“為所欲為”,而全球貿易格局也將在這場博弈中迎來新的調整。對于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而言,密切關注政策動向、提前制定應對預案,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