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電商市場的激烈角逐中,澳洲市場宛如一顆迅速崛起的新星,成為眾多國際電商巨頭競相逐鹿的熱土。最新數據顯示,澳洲電商市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國際電商平臺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出了驚人的擴張速度與市場影響力。
羅伊摩根的權威報告顯示,截至 2025 年 6 月的過去 12 個月堪稱澳洲電商發展的 “黃金期”。在此期間,亞馬遜、Temu 與 Shein 這三大國際電商平臺在澳洲的買家基數均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兩位數增長。亞馬遜新增買家數量約 90 萬人次,使得其在澳洲的總買家基數一舉躍升至 880 萬人次,其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與豐富的商品品類持續吸引著新老消費者;Temu 同樣表現卓越,新增買家約 90 萬人次,增長率高達 24%,總買家數量達到 470 萬人次,其極具競爭力的低價策略與不斷優化的購物體驗成功俘獲了大批澳洲消費者的心;Shein 也不甘示弱,新增買家約 60 萬人次,增幅為 27%,總買家基數達到 260 萬人次,憑借時尚前沿的服裝款式與精準的市場定位,在澳洲時尚電商領域占據了重要一席之地。
銷售額方面,Temu 與 Shein 更是大放異彩。數據估算,二者合計在澳洲市場實現了約 13 億美元的年度附加銷售。其中,Temu 貢獻了約 10 億美元的新增銷售額,其在截至 2025 年 6 月的 12 個月內年銷售額約為 26 億美元,與一年前的 16 億美元相比,增長率高達 62.5%;Shein 的年銷售額則從約 10 億美元增加到了約 13 億美元。這些令人驚嘆的數據不僅彰顯了 Temu 與 Shein 在澳洲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也意味著國際電商平臺在澳洲電商市場的份額正不斷擴大,深刻改變著當地的電商競爭格局。
國際電商平臺的高歌猛進,對澳洲本土及傳統零售商形成了巨大沖擊。多家本地零售企業在這一時期遭遇了明顯的客戶流失困境,eBay、Kogan、The Reject Shop 和 Best & Less 等傳統零售巨頭均未能幸免。去年,Mosaic Brands 旗下的 Millers、Rivers、Noni B、Katies、Autograph、Crossroads 與 Rockmans 等多個知名品牌無奈退出市場,Catch 與 MyDeal 也相繼倒閉,其中 MyDeal 于今年 6 月底正式關閉。在本土零售陣營整體受挫的大環境下,Kmart 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它在 2025 財年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競爭力,收入達到了 1,140 萬美元,息稅前利潤為 10.46 億美元,其成功得益于長期積累的品牌口碑、豐富的商品種類以及高效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深入剖析國際電商平臺在澳洲市場狂飆突進的原因,價格優勢與推廣策略是其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法寶。以 Temu 為代表,其通過直接與中國工廠建立緊密合作,極大地削減了中間環節成本,能夠為澳洲消費者提供海量價格低廉的商品。同時,Temu 積極在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多渠道進行大規模廣告投放,并推出各種極具吸引力的促銷活動,如 “每日特價”“限時折扣” 等,成功吸引了大量對價格敏感的澳洲消費者。亞馬遜則憑借其全球領先的物流配送體系 —— 亞馬遜 Prime 服務,為澳洲會員提供快速配送、免費送貨等優質服務,同時不斷豐富商品品類,從 3C 電子產品到日常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購物需求。Shein 專注于時尚領域,以快速捕捉全球時尚潮流、每周大量上新的獨特優勢,以及精準的社交媒體營銷,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從供應鏈角度來看,國際電商平臺的規模化優勢與精準投放能力同樣不可忽視。例如,Temu 依托中國強大且完善的供應鏈生態系統,能夠實現大規模采購與生產,從而降低成本,并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洞察澳洲消費者的喜好與需求,針對性地進行商品選品與推廣,大大提高了銷售轉化率。亞馬遜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龐大的倉儲物流中心,在澳洲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實現了部分地區的當日達或次日達配送服務,高效的供應鏈運作確保了商品能夠快速送達消費者手中,提升了消費者購物體驗。
展望未來,隨著澳洲互聯網普及率的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網購習慣的持續養成以及國際電商平臺的持續深耕,澳洲電商市場有望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與此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愈發激烈。對于國際電商平臺而言,如何在保持價格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商品質量與服務水平,加強本地化運營,將成為其在澳洲市場持續領先的關鍵。而澳洲本土零售商也需積極探索轉型之路,借助數字化技術優化供應鏈、提升客戶體驗、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以應對國際電商平臺的沖擊,在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市場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以上便是本期百運網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咨詢百運網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