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政策有哪些
國際貿易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 自由貿易政策:這種政策的特點是國家不對商品進出口進行干預,不設置貿易壁壘,如關稅、配額等,讓商品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上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當時的主要國家包括英國和荷蘭。其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1
- 保護貿易政策:與自由貿易政策相對的是保護貿易政策,這種政策下,國家會積極地對商品進出口進行干預,通過限制進口或其他措施來保護本國的市場和產業不受國際競爭的影響。此外,國家還會對本國出口商品提供優待和補貼,以此鼓勵出口。保護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中,根據所保護的國家和目的的不同,它又可以被細分為重商主義、幼稚工業保護政策和超保護貿易政策等形式。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進出口政策自由化:中國減少進出口許可證的數量,放松對進出口的限制與管理。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市場,采取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政策。

2. 鼓勵對外貿易:中國采取的貿易措施目的在于擴大對外貿易,鼓勵出口增加外匯收入,鼓勵適度的進口帶動消費與技術進步。
3. 出口導向:中國的貿易政策側重于鼓勵出口,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優先發展了出口導向型的工業體系。
4. 貿易壁壘:中國對某些商品的進口采取的數量限制、高關稅等手段控制進口,以保護特定產業。但入世后大幅減少貿易壁壘。

5. 貨幣政策配合:中國一直采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有利于刺激出口、限制進口,實現貿易順差。但近年來迫于國際壓力,人民幣匯率政策在升值。
6. 對外開放型經濟發展:中國實施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政策,通過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出口加快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實現深度融合。
7. 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國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如東盟、澳大利亞、韓國等自貿區的建立和談判,擴大開放合作范圍。
綜上,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體現為鼓勵進出口、引進外資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雖然出口導向仍較明顯,但市場進一步開放,貿易壁壘大為減少,人民幣升值,這表明中國的貿易政策正在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而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為貿易政策的轉型提供了重要路徑。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源自互聯網,由出海club后臺編輯整理匯總,其目的在于收集傳播行業新聞資訊。出海club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網站管理員,本站將立即刪除。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