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消費者在 Temu 上下單一件美國潮牌衛衣,或歐洲買家在 SHEIN 選購一條連衣裙時,一場跨越洲際的空運接力已然啟動。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不僅重構了全球貿易格局,更將國際空運從 “傳統外貿配角” 推向 “物流主力”——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跨境電商帶動的航空貨運量占比已突破 35%,而在中美、中歐航線上,這一比例更是高達 50% 以上。跨境電商以其 “小批量、多批次、高時效” 的特性,正從需求結構、服務模式、運力配置三個維度,深度重塑國際空運市場的生態。
一、需求結構變革:從 “大宗貨物” 到 “碎片化訂單” 的轉向
傳統國際空運以 B2B 大宗貿易為主,貨物多為原材料、工業部件等,單票重量動輒數噸,運輸周期可接受 1-2 周。而跨境電商的 C 端需求徹底打破了這一格局:
1. 訂單碎片化與頻次激增
跨境電商訂單以 “千克級” 為主(如 3C 產品、服裝、美妝),單票重量通常在 0.5-5kg,但日均訂單量可達百萬級。例如,SHEIN 在歐美市場的日均空運訂單超 50 萬單,需調動 50 架全貨機才能滿足運力需求。
為應對 “即時消費” 趨勢,平臺推出 “72 小時達” 服務,倒逼空運頻次從 “每周 3 班” 提升至 “每日 1-2 班”。亞馬遜在 2024 年將中國至歐洲的空運包機頻次增加至每日 10 班,確保 Prime 會員的時效承諾。
2. 品類擴張推動空運需求多元化
早期跨境電商空運以服裝、3C 產品為主,如今已延伸至生鮮(如云南鮮花 48 小時直達迪拜)、奢侈品(如國產高端箱包空運至歐洲)、醫藥(如新冠疫苗跨境空運)等細分領域。
高附加值品類占比提升:2024 年跨境電商空運貨物中,單價超 100 美元的商品占比達 40%,這些貨物對時效敏感(避免庫存積壓),且利潤空間足以覆蓋空運成本。
3. 逆向物流催生 “雙向空運” 需求
跨境電商的退換貨率平均達 15%-20%,部分品類(如服裝)超 30%,催生了 “海外倉 – 國內倉” 的逆向空運需求。2024 年中國跨境電商逆向空運量同比增長 67%,主要集中在 3C 產品、奢侈品等高價值品類。
為降低逆向物流成本,部分平臺采用 “集中退貨 + 空運包機” 模式,例如阿里國際站將歐洲分散退貨集中至比利時倉庫,每周末包機運回國內,單公斤成本較零散空運降低 40%。
二、服務模式迭代:空運企業的 “電商化” 改造
面對跨境電商的特殊需求,國際空運企業從 “運輸執行者” 轉型為 “供應鏈合作伙伴”,在時效、靈活性、數字化三個維度進行服務升級:
1. 時效競賽:從 “港到港” 到 “門到門” 的全鏈路壓縮
推出 “空運 + 最后一公里” 聯運方案:例如 DHL 與亞馬遜合作,貨物從中國機場空運至歐洲后,直接接入亞馬遜的 FBA 倉配網絡,整體時效從傳統的 7-10 天縮短至 3-5 天。
樞紐港 “極速轉運” 服務:在上海、香港、迪拜等樞紐機場設立跨境電商專用貨站,實現 “落地即清關、清關即轉運”,中轉耗時從 6-8 小時壓縮至 2-3 小時。
2. 靈活性適配:應對 “波峰波谷” 的彈性運力
動態包機合作:貨代企業與航司簽訂 “彈性包機協議”,旺季(如黑五、雙 11)可臨時增加包機班次。2024 年 “雙 11” 期間,中國至美國的臨時包機達每日 20 架,是平日的 3 倍。
散貨拼艙優化:通過 AI 算法整合碎片化訂單,實現 “多商家貨物拼單空運”,例如縱騰集團的谷倉物流,將不同賣家的貨物按目的地智能拼箱,空運載重率提升至 85%(傳統拼艙約 60%)。
3. 數字化滲透:從 “盲運” 到 “全鏈路可視”
訂單與空運系統直連:跨境電商平臺(如 Shopee)與貨代系統對接,賣家下單后自動生成空運訂單,無需人工錄入,差錯率從 5% 降至 0.3%。
全流程可視化追蹤: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貨物狀態(如 “已攬收 – 已安檢 – 已裝機 – 清關中 – 派送中”),買家可在平臺實時查看,糾紛率降低 60%。
三、運力格局重塑:全貨機、客機腹艙與 “客改貨” 的協同
跨境電商的爆發,打破了國際空運 “客機腹艙為主、全貨機為輔” 的傳統格局,催生出多元運力的協同模式:
1. 全貨機成為 “主力部隊”
跨境電商推動全貨機運力快速擴張:2024 年全球全貨機數量達 2400 架,較 2019 年增長 40%,其中中國順豐、圓通等快遞企業新增全貨機超 50 架,專門服務跨境電商。
寬體貨機占比提升:為適配大體積輕泡貨(如服裝、家居用品),航司紛紛引入波音 777F、空客 A350F 等寬體貨機,其單架次載貨量可達 100 噸,是窄體貨機的 3 倍。
2. 客機腹艙的 “補充作用”
客運復蘇后,客機腹艙重新成為跨境電商空運的 “性價比之選”:其單位成本較全貨機低 20%-30%,適合非緊急貨物。2024 年中美航線客機腹艙承運的跨境電商貨物占比回升至 35%。
航司推出 “電商專艙”:在客機腹艙中劃出固定區域裝載跨境電商包裹,例如國泰航空在香港 – 倫敦航線的 A350 客機上,預留 10% 腹艙空間專門運輸電商包裹。
3. “客改貨” 飛機的 “應急價值”
疫情期間大量客機改裝為貨機(客改貨),如今成為應對旺季峰值的 “預備隊”。2024 年圣誕季前,全球有 50 架客改貨飛機投入跨境電商空運,主要承擔輕泡貨運輸。
客改貨飛機的局限性:由于缺少專業貨運地板和裝卸設備,僅適合運輸包裝規范的小件貨物,且載重能力較全貨機低 50%。
四、挑戰與應對:跨境電商空運的 “成長煩惱”
盡管需求旺盛,跨境電商驅動的國際空運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
1. 成本波動:燃油與政策的雙重擠壓
燃油附加費占比攀升:2024 年國際油價上漲導致燃油附加費占空運總成本的 35%(2019 年僅 20%),部分平臺被迫將運費上調 10%-15%。
貿易政策變動:例如墨西哥對低價值包裹加征關稅、美國取消 800 美元免稅額度,導致部分貨物轉向空運以縮短在途時間,間接推高艙位需求和價格。
2. 合規風險:多國監管趨嚴
申報不合規導致扣貨:部分賣家為避稅低報貨值,2024 年歐洲海關因 “申報不符” 扣留的跨境電商空運貨物同比增長 25%,平均滯留時間達 3-5 天。
數據安全合規:歐盟《數據治理法案》要求空運追蹤數據本地化存儲,增加了跨境電商平臺與空運企業的系統對接成本。
3. 運力錯配:旺季 “一艙難求” 與淡季閑置
旺季運力缺口:2024 年黑五期間,中國至美國空運艙位缺口達 30%,運價飆升至平日的 2 倍,部分賣家因無法及時補貨導致店鋪銷量下滑。
淡季資源浪費:旺季過后,全貨機空載率達 40%,航司不得不通過降價(折扣可達 30%)吸引貨物,壓縮利潤空間。
五、未來趨勢:技術驅動與模式創新的下一站
跨境電商與國際空運的融合將走向更深層次,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智能預測與運力預售
通過 AI 分析歷史銷售數據,提前 1-2 個月預測空運需求,航司可推出 “運力預售套餐”,賣家鎖定艙位的同時享受 10%-15% 折扣,實現 “削峰填谷”。
綠色空運的實踐
跨境電商平臺推動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例如 SHEIN 承諾 2030 年其空運貨物的 50% 采用 SAF,雖然當前成本較高(是傳統燃油的 2 倍),但可滿足歐美消費者的環保訴求。
海外倉前置與空運協同
頭部平臺在歐美建設大型海外倉,通過 “海運備貨 + 空運補單” 組合:90% 貨物海運至海外倉,10% 緊急訂單空運,既降低成本又保證時效。2024 年亞馬遜海外倉的空運補單量同比增長 80%。
跨境電商的崛起,不僅是國際空運的 “需求引擎”,更是 “變革催化劑”。它推動空運企業從 “重資產運輸” 向 “輕資產服務” 轉型,從 “單一運力” 向 “供應鏈整合” 升級。未來,能否深度理解并適配跨境電商的需求,將成為國際空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標尺 —— 而這場變革的最終受益者,將是全球消費者 “指尖下單、全球速達” 的便利體驗。
以上便是本期百運網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咨詢百運網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