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陸港交所
在全球綠色出行理念盛行的背景下,許多人出行的交通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自己開車到公共交通,現在甚至演變成了騎車出行。
有這樣一個品牌,憑借一輛可折疊的小小自行車,一年賣出約23萬輛,實現了4.5億元的年營收,近段時間甚至還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展現出細分領域制造企業的突圍路徑,它就是大行科工。
2025年9月9日,公司創始人韓德瑋博士敲響開市鑼,標志著這個備受關注的“明星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公司股價發行價定為49.5港元,全球發售792萬股,募資總額為3.92億港元。
大行科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圖源:prnasia
說起該品牌的創立,還是源于對消費者出行痛點的精準捕捉。隨著“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的顯現,大行科工創始人韓德瑋開始尋找一個更好的通勤解決方案,在出行工具上進準定位到了自行車。
經過觀察發現,傳統自行車體積大、不便攜帶,公共交通與個人出行之間的銜接始終存在斷層。在發現這一市場空白后,大行科工果斷切入折疊自行車領域,開啟了品牌發展之路。
起初,團隊面臨著技術與市場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折疊自行車屬于新興品類,在消費者心中認知度低;另一方面產品的核心技術存在壁壘,需要研發團隊不斷突破。但好在太行科工還是成功設計出了第一輛折疊自行車,不僅將重量控制在10公斤以內,還實現了在15秒內完成折疊,出行攜帶十分便利。
Dahon主頁 圖源:Dahon
在用戶需求層面,大行科工通過細分場景優化產品設計,覆蓋了更多人群的需求,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在價格方面,通過優化供應鏈成本將主流產品價格定在1500-3000元區間,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門檻。
“高性價比+強實用性”的特點,讓其產品常年占據折疊自行車品類銷量前列,成為許多消費者通勤出行的首選。
2.萬億市場新藍海
當折疊自行車業務進入穩定增長期后,大行科工并未局限于單一品類,而是果斷向電助力自行車、傳統公路車、山地車等領域延伸。
坦白來說,這一戰略選擇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基于對全球出行裝備市場趨勢的精準判斷。
以電助力自行車(E-Bike)領域來說,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為435.9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該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501.4億美元增長至148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4.6%。
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加速增長?圖源: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太行科工還有不少中國品牌也在跨境市場搶占先機。其中,深圳星途創新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實現了從“一個名不見傳的小公司到“北美地區銷量Top3頭部品牌”的飛躍。
詳細來看,深圳星途創新自己的品牌Heybike,主打城市通勤車和戶外電動自行車,其產品的車況監測、防盜定位等功能,精準契合歐美消費者對“科技感”的需求。在營銷方面也積極布局社交媒體,通過各式各樣的使用場景吸引大量粉絲關注,進而實現轉化。
深圳E-Bike品牌熱銷海外 圖源:heybike
無獨有偶,成立于2017年Fiido也是較早入局E-bike出海賽道的品牌之一,以“輕量化 + 高性價比”為切入點。
與市面上動輒幾千的產品不同,Fiido部分單品價格甚至低于500美元。例如Fiido D3 Pro迷你電動自行車,售價僅為399美元,但完全能夠滿足消費者日常通勤需求,性價比直接拉滿,因此在海外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Fiido電動自行車 圖源:Fiido官網
說回大行科工,在制造企業發展過程中,“重資產陷阱”是常見的瓶頸,但大行科工卻很好規避掉了這一點,采用的是混合生產模式,核心邏輯是“抓核心、放非核心”,既能保證核心環節的技術保密性,又能實時監控質量,還能讓產品在價格競爭中更具優勢。
總的來說,大行科工登陸港交所,不僅是一家制造企業的成長故事,更折射出跨境電商行業中細分品類的發展機遇。而隨著綠色出行理念的進一步普及,或許出行裝備品類有望成為跨境電商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