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蘋果公司正式發布iPhone 17系列新品。與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新品在中國市場面臨特殊挑戰:國行版暫未搭載AI功能,全新Air機型因eSIM限制無法在國內上市。
然而,在這背后,中國供應鏈與外貿格局正悄然發生深刻變革,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韌性與創新力。
?
一、中國供應鏈:全球制造的核心支柱
盡管iPhone 17系列在中國市場遇到部分功能限制,但其全球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中國制造。根據外媒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市場近80%的iPhone雖然從印度進口,但這些產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術仍然來自中國供應鏈。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中國企業依然在“果鏈”中占據顯著位置。根據最新一份蘋果供應鏈名單(2024年4月公布),名單中187家供應鏈企業有92家來自中國(其中中國大陸廠商達51家),占比超過50%,穩居首位。而近200家的蘋果核心供應商里,又有87%都在中國設廠。
一位長期跟蹤蘋果供應鏈的分析師表示:”中國供應鏈的優勢不僅在于成本,更體現在完整的產業生態和快速響應能力上。東南亞工廠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產能爬坡,才能達到中國大陸目前的制造水平。”
?
二、外貿發展:多元化市場展現強大韌性
2025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7.9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2.5%。其中,出口10.67萬億元,增長7.2%這一成績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在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實現的,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調節和適應能力。
與此同時,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東盟已躍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02萬億元,增長9.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6.8%。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2.3萬億元,增長2.9%,占12.8%。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外貿不再過度依賴任何一個單一市場,而是建立了更加健康平衡的全球貿易網絡。
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2025年前8個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口主力,出口機電產品6.4萬億元,增長9.3%,占我出口總值的60%。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18.9%,汽車延續了雙位數的同比增長態。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全球智造”轉型。
?
三、轉型創新:從代工制造到技術創新
中國制造業的轉型不僅體現在外貿數據上,更體現在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中。
2020-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國供應鏈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領益智造已成為AMD核心供應商,其自主研發的熱管與均溫板技術助力顯卡等高算力應用場景;華天科技設立20億元子公司布局先進封裝;祥鑫科技發布面向人工智能算力的液冷散熱解決方案。這些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代工模式,而是通過技術創新贏得更大發展空間。
根據行業預測,到2025年,中國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中的份額預計將從2020年的25%提升至30%以上。iPhone 17的發布周期再次證明,中國制造正在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和供應鏈優勢轉變,正在開啟新的篇章,不再僅僅是”世界制造工廠”,更是全球科技創新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
iPhone 17 的發布又一次引發了我們對中國供應鏈和外貿轉型的深度思考。中國制造正在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和供應鏈優勢轉變,從“規模領先”向“質量領先”和“創新領先”轉變。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制造工廠”,更是全球科技創新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這或許正是 iPhone 17 發布背后,值得我們關注的全球產業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