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在24小時內連續查獲3起出口跨境電商侵權案件,共計截獲涉嫌侵犯泡泡瑪特知識產權的盲盒及毛絨玩具20599件。

這批偽裝成”無品牌”的侵權商品,以熱門IP形象LABUBU為原型,試圖通過跨境貨車偷運出境,最終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被海關監管系統識破。
千箱”三無”盲盒暗藏侵權陷阱
當日凌晨1時,海關關員對一輛轉關出口的跨境貨車進行機檢查驗時,發現車廂內裝載的灰棕色紙箱存在異常堆疊。



開箱查驗后,10465件盲盒及毛絨玩具顯露端倪——部分商品外包裝印有”POP MART”商標,其余無標識商品卻精準復刻了泡泡瑪特當下頂流IP LABUBU的尖耳造型、撕裂感服飾等標志性設計元素。
關員通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系統比對發現,該系列形象已在海關總署備案,初步判定為侵權貨物。
兩批”孿生”侵權貨物再落法網
憑借凌晨案件的線索研判,海關監管系統迅速鎖定同類型高風險貨物。當日14時與20時,海關關員再次從兩輛跨境貨車中查獲印有”POP MART”商標的盲盒7734件、毛絨玩具2400件。三批貨物經泡泡瑪特品牌方鑒定,均屬于未經授權的仿冒品,不僅商標使用構成侵權,商品造型亦侵犯了原創IP的著作權。

“去商標化”難掩盜版本質
此次查獲的侵權貨物呈現明顯”隱蔽化”特征:約半數商品刻意去除商標標識,僅保留IP形象核心設計,試圖以”三無產品”規避監管。海關知識產權保護專家指出,根據《著作權法》及《海關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即便未使用注冊商標,只要實質性復制原創作品的表達形式,仍構成侵權。
近年來,跨境電商渠道侵權案件中,”借殼上市””去品牌化”等新型侵權模式占比已從2022年的15%升至2025年的32%,監管部門正通過智能圖像識別、IP備案數據庫比對等技術強化防控。

跨境貿易需筑牢知識產權合規防線
據拱北海關統計,2025年上半年該關已在港珠澳大橋口岸查獲知識產權侵權案件27起,涉案貨物超15萬件,同比增長41%,其中跨境電商渠道案件占比達78%。

海關總署發布的《跨境電商知識產權合規指南》明確要求,企業申報時需如實填報知識產權狀況,提交品牌授權文件。對于違法進出口侵權貨物的行為,海關將依法沒收侵權商品,并處貨值 30% 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將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目前,上述20599件侵權貨物已被依法扣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海關提醒廣大跨境電商從業者,可通過”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系統”提前查詢備案信息,避免因疏忽卷入侵權風險。
?